集萃印花網
您的位置:集萃印花網印花技術油墨技術→詳細內容
【字體: 】      
油墨的分散(十)
集萃印花網  2009-11-13 00:00:00

    【集萃網觀察】由于輥速比越高則產量越高,故三輥機的設計傾向是增加n值(如從n=2至n=3)。一臺代表性的高速三輥機(直徑300mm 長750mm)的后輥轉速為每分鐘35轉,中輥為115轉/分,前輥為345轉/分,n值為3。

    轉移至前輥的物料部分c的計算,與轉移至中輥的物料部分c的計算相似。

    B、通過后夾縫Q的體積比例:物料通過后夾縫的情況可以看成是一條寬為L(輥子的有效長度)厚度為x(后夾縫的間隙)的帶子從輥子間以速度為相應于后中輥的平均圓周速度下擠出來。

    設Q為升/小時,L為英寸,Vf 為轉/分,輥子直徑為英寸,x為密耳(一密耳=25.4微米)。從理論和經驗兩方面來看,通過后夾縫的平均速度約為后、中輥平均圓周速度的1.15倍。經校正并采用適當的換算系數后,這種物料擠出的體積比可以下式表示:

        Q=0.00047DLx Vf (1+n)                                       (4)

    式中Q=通過的體積(升/小時),

             L=有效輥子長度(英寸),   

              x=后夾縫間隙(密耳),

              D=輥子直徑(英寸),

         Vf=后輥的轉速(轉/分)。

    C、通過三輥機的比例:式(4)提供了物料通過后夾縫的情況,如以這些數值在式(1)中取代Q值后,就可得到一臺三輥機的完整產量:

    Qm(升/小時)=0.00047DLx Vf (1+n)ca                   (5)

    (3).物料的粘性與壓碎力的關系?梢钥闯觯饔迷趦蓚輥子間剪切一個顆粒聚集體的力C,多少與在聚集體上的摩擦力丁成比。由此可以推論,粘性較大時就可以增加對物料的剪切作用(我們在正常生產中采用的所謂撤油軋墨法——即將一部分稀的連結料等液體不加入物料中,其目的就是提高物料的粘(稠)性以增加剪切力)。此外,對一個顆粒尺寸為r,粘性條件為T的情況來說,力C的增加是與輥子半徑的平方根成正比的。由于對一定粘性的物料來說,大輥子比小輥子的剪切力更大,故R和r就成比例,這就是說物料在一定的粘性系數下,大輥子能軋比較大的聚集顆粒。

    根據以上情況可知,連結料的粘性對物料(顏料與連結料的混合物)中顏料聚集顆粒的破壞是有一定影響的,例如假設有一個顏料聚集體夾在兩個研磨物料的流線之間,由于在夾縫區(qū)可能發(fā)生突然相反的流線方向,所以如果顏料聚集得很強,而物料中連結料的粘性又很小,則聚集的顏料在流線力下只能像球一樣發(fā)生簡單的旋轉。反之,如果顏料聚集體很松而連結料很粘,則聚集體就會分開,一部分破裂的聚集體就會順著一個流線而移動開,而另一部分聚集體則就會順著相反的流線方向而移動開。雖然這好像是有些假設,實際上在三輥機上進行研磨操作時,在連結料的粘性力與顏料的聚集鍵力之間是不斷發(fā)生著力的相互作用的。所以,可以這樣說:在分散過程中,總的效應是與物料中連結料的粘性有關的。粘性大則分散快,產量高,因它轉移比較快。

   (4).轉移板(Transfer B1ade)。實際上三輥機的一部分功能是被浪費掉的,這是因為總有一部分油墨會遺留在速度比較低的輥子上而再回至油墨“堆”中去的緣故。所以,美國國家印刷油墨研究所提出了一種所謂“轉移板”的設計。據稱:對短的油墨可增加27%的產量,對長的油墨則可增產83%。   

    應當指出的是這種轉移板對鉻黃、鈦白粉等一類比重較大、顆粒比較硬實的顏料來說,效果就不太顯著。這是因為這類顏料的油墨配方中顏料的含量是比較高的。物料中固體含量比較高,體系比較粘稠時,一般比較容易轉移并被刮刀刮去。

    轉移板的結構是安裝于前、中輥之間,作用就是將中輥上未轉移走的油墨刮下來并轉移至前輥上去再被刮刀刮掉。

    可以設想,如果不用轉移板,則遺留在中輥上的油墨將再返回至油墨“堆”中去,更由于前輥的溫度高以及剪切作用,故返回去的油墨的粘度亦降低了。采用轉移板后,中輥回去時是干凈的,沾上的是“新”的油墨,在相等的轉移夾縫力下,高粘度的新墨比起返回去的低粘度的油墨來就較易被刮刀刮凈和具有比較高的通過性能。三輥機上裝用轉移板必須滿足以下幾點:(a)使物料——油墨全部從慢輥轉移至快輥上去;(b)不能使油墨飛濺(甩)出去;(c)易于調節(jié);(d)易于安裝及拆除;(e)安全;(f)經濟合算。

    雖然提出了轉移板的設想,理論上也是成立的,但終因增加了操作的復雜性等種種原因,至今它還沒有被推廣開。

    3、三輥機的安裝與操作。

    一般地說,一種機器的安裝與操作似乎是極平常之事,但對結構并不復雜的三輥機來說卻確實不然,這不僅影響到機器的使用壽命,而且與它的效率有狽大的關系,因而,也不可等閑視之。

    (1).安裝。三輥機的關鍵是三個輥子,因而在安裝過程中一定要注意保護輥子,不可有任何損害輥子的行動。

    三輥機安裝時要注意前后左右的水平,一般可用酒精水平儀測量校平。

    刀簸箕上刮刀的位置一般應置于輥子的中心線以上,太高或太低均會影響產量(效率)。

    (2).操作。

    (a)試車。機器安裝完畢接通電源后,就可以進行試車,手續(xù)如下:先將三個輥子以及刀簸箕等松開(脫離接觸),然后開車(有雙速開關設施的可先開低速,再開快速),將后輥慢慢緊上并給上一些調墨油(連結料),觀察檔尖是否漏油?再將刀簸箕緊上,再緊上前輥,如果一切正常,則連結料就會順利地從刮刀上刮下來。

    (b)生產操作。生產操作時最重要的是:在任何時候輥子都不能空轉“干軋”  (即在沒有物料的情況下輥子相互接觸而發(fā)生剪切作用)。

    輥子間的壓力不能過大,否則有損于輥子及壓力傳輸系統(tǒng),尤其是以手輪給壓的三輥機更應注意(因它的壓力彈性效應不如液壓者大)。

    通常,液壓式的三輥機都裝有壓力指示表,但它只有指示意義,它所指示的數據并不等于真正的工作壓力。因為作用在輥子軸承上的力取決于頂塞(針)的表面積。例如一臺三輥機(400×1300毫米),其壓力表指示為50公斤/厘米2時,它的工作壓力相當于1650公斤左右。但由于生產廠的設計不同,故情況亦不一,例如有的三輥機壓力表指示為80kg/cm2時,其工作壓力大約相當于3000公斤。

    一般地說,操作時輥子的調節(jié)應是:中輥上的油墨數量應比前輥厚(多)2-3倍,機器運轉后操作者應及時進行調節(jié)。要想使研磨滿意,則應經常調節(jié)中、前輥之間的壓力。

    輥子的壓力必須左右平衡均勻,這可通過前輥上面的油墨厚度來判斷之,厚的一邊說明壓力小了。當機器運轉一定時間后,由于溫度升高而輥子間的壓力亦相應增大,此時,應對壓力作重新調整。

    如果后輥供墨量大于轉移到前輥上并被刮下來的油墨(即供墨量多而刮去的油墨量少),或是由于刮刀調節(jié)不適當(或已磨損)等等,均可能造成所謂“跑墨”(Throwing)現象,屬于前一情況的可減少供墨量(將后輥緊一些)。屬于后一情況時則需要更換刮刀或重新進行調節(jié)刀簸箕。

    在三輥機操作中,勞動強度比較大的一個工作就是所謂“上墨”  (即供料)。用金屬(或木)鏟將油墨從盛墨桶中鏟出來放于三輥機上是需要用很多力氣的。因此,人們在不斷進行研究,以期從繁重的勞動中解脫出來,但終因油墨這個產品性能的特殊性,所以至今仍無比較滿意的方法。目前比較新的自動供料裝置大致有三種:(A)泵浦式,(B)傾倒式,(C) 擠壓式。一般的漿狀油墨等大多采用傾倒式,比較稀的新聞油墨等則可采用泵浦式,比較稠的雕刻凹版油墨等則可采用擠壓式。在原有的三輥機上則可采用吊鏈傾倒式。

    如果輥子的溫度不均勻時就會產生輥子上的墨層厚度不一致,或色相不一致等現象。當然,輥子的溫度是可以用水調節(jié)的,對手控的水冷卻系統(tǒng)來說,一般前輥約需2/3的水,中輥比后輥多些,約1/3以上。

    如果物料攪拌不良(不勻,顏料未被連結料充分潤濕等),輥子間的壓力調節(jié)不當、冷卻不良(導致輥面不平)、刀簸箕壓力太大(刮刀損壞)等等均會導致分散不良從而造成產率低的效果。

    生產結束后,應將機器的各個部分擦洗干凈,輥子間、刀簸箕等應脫離接觸。

    (c)安全注意事項。

    擦洗機器時應使輥子間、輥子與刀簸箕之間脫離接觸。

    擦洗時應采用干凈的廢棉紗,不可使用布條、紗布帶等,以免帶入機器內。

    擦水平式排列的三輥機時:在揩后輥時,手應置于中線的下邊(人站在后邊),揩中、前輥時,人應站在前邊。

    擦刀簸箕上的刮刀時應特別注意,以免造成工傷(割破手指)等。

最新評論

該文章暫時沒有評論!

發(fā)表評論
歡迎您:
評價: 中立     好評     差評
表情: 調皮   大哭   鼓掌   發(fā)怒   流汗   驚訝   吐   撇嘴   齜牙   抓狂
       難過   疑問   白眼   偷笑   咒罵   暈   可愛   可憐   鄙視   骷髏
請自覺遵守互聯(lián)網的相關政策法規(guī),嚴禁發(fā)布色情、暴力、互動的言論.

求購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