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助劑的濃度:
浸染染色,都要施加助劑,如勻染劑、促染劑等。其目的是,改善染色的均勻度,或提高染色的得色深度。但是,必須注意,這些助劑當使用不當時,也會造成明顯的缸差。這一點,在實際染色時,很容易被忽視。舉例如下:
例3(中性、酸性染料染錦綸):
以中性染料或酸性染料染錦綸時,通常要加入一定量的錦綸勻染劑。如(德美化工:)德美勻TBW-951,《聯(lián)勝化學)酸性勻染劑B-30、(科信化工)錦綸勻染劑CNL-3等。目的是利用其自身的離子性,搶先占據(jù)錦綸的上染座(-NH3),從而達到降低初染速率,提高勻染效果的目的。
實驗表明,這些勻染劑,在產生緩染勻染作用的同時,會明顯降低最終上染率,并引起色光的改變。
以德美勻TBW-951為例
注:實驗條件, 中性黃GLO.174%、中性黑BL0.25%,分散紅玉S-BL0.132%,1:30,100℃染色30min,升溫速率125℃/min。
顯然,上染率低,是因為這類勻染劑,能與錦綸上的氨基形成離子鍵結合,具有一定程度的親和力。染色結束前,錦綸的部份染座,仍被其所占據(jù)引起。
色光的變化,是因為錦綸上氨基含量的多少,對分散染料的上染量影響較小,而對中性染料的上染量影響較大所造成。
可見,這類勻染劑,有個用量多勻染性好,而上染率低的問題,實踐證明,一旦實用濃度不用,便會造成色差缸差。
例4(活性染料染棉):
活性染料染棉,有時也要加入適量的勻染劑。以活性翠蘭B—BGFN染棉為例:
由于活性翠蘭在浸染染色中,存在著反應性弱,染深性差的缺陷。
在染色時往往要加入轉多的電介質與固色堿劑。然而,由于活性翠蘭在電解質存在下,具有較大的凝聚傾向。所以,會誘發(fā)色點、色漬、色花等染疵。為此,染色時要加入適量勻染劑。比如,活性勻染劑L—800(上海康頓紡化),活性勻染劑(2G—133)、(上海德桑精化)等。
實驗證明,這些勻染劑,對活性翠蘭確實具有一定的增溶分散作用,在電解質濃度轉高的染液中,可有效提高活性翠蘭的溶解度、減少凝聚性。
從而防止由于染料凝聚(甚至析出)而產生色點、色漬或色牢度不良的現(xiàn)象。
但是,必須注意,這些勻染劑的勻染效果,是隨用量濃度的增加而提高,而得色深度卻是隨用量濃度的增加而下降。
實測結果是:勻染劑用量<2克/立升時,得色量下降幅度在3%以內,影響較小。勻染劑用量>2克/立升時,得色量下降幅度大于8%。不僅對得色深度有明顯影響,還會影響色光。
顯而易見,在缸與缸之間,勻染劑的用量濃度不同,也會引起色差缸差。
當采用河水、自來水特別是深井水浸染染色時,由于水質硬度會影響染色質量,所以,染浴中常加入一些軟水劑,如六偏磷酸鈉,蝥合分散劑等。然而,對軟水劑的使用,往往并不重視。
甚至認為可加可不加,或者可多加可少加。孰不知,這些水質處理劑,對染色結果(深度、色光),具有不同程度的影響,甚至是嚴重影響。舉例如下:
例5(中性、酸性染料染錦綸):
實驗條件:染料1%o.w.f,硫酸銨2克/立升,勻染劑951,1.5克/立升,1:30,1.25℃/min升溫至100℃,保溫染色30min。
以不加水質處理劑的得色深度作100%相對比較。
美國datacolorSF 600X測色儀測試。
從上表可看出:中性染料對染色水質硬度敏感。硬水染色會造成得色深度明顯下降。比如,當水質硬度為120PPM時,中性蘭BNL的下降幅度可達20%以上。而值得注意的是,染色水質硬度的高低,對不同結構的中性染料,所產生的影響輕重不同。當采用2~3只染料拼染時,缸與缸之間,一旦水質硬度不同(比如)施加與不施加水質處理劑,或施加量的多少不同。不僅會造成得色深度的差異,得色色光也會發(fā)生變化。
所以說,染浴水質硬度的差異,也是中性染料染色產生缸差的一大因素。為此:
(1)采用離子交換水染色,水質硬度控制在50PPM。
(2)施加水質處理劑,預先將水質軟化。
實驗表明,六偏磷酸鈉的軟化效果,相對較好。但容易造成污水含磷超標。螯合劑也可以選擇使用,但務必要注意二點:
第一,螯合能力不可太強,否則,有可能將染料中螫合的金屬離子拉出,造成色光異變與日曬牢度下降。
第二,實用濃度要恰當,用量過低過高會降低得色深度。
1.1.4邊差
噴射液流染色,織物是繩狀運行的,所以,染色本身不會造成“邊差”。
“邊差”是染前的半制品,存在質量差異造成的。如,半制品左中右白度、毛效的差異,半制品左中右絲光、定型程度的差異,半制品左中右縮水,磨毛效果的差異等。
如前面所敘,半制品的這些差異,自然要導致織物在染色時的吸色能力不同,而嚴生左右色差或邊中色差。
最有效的預防措施是:染前半制品的加工工藝要一致,確保半制品的質量要均勻。
1.2染色色花
噴射液流染色的常見色花,主要是云狀色花和局部色花(色點、色漬)。
1.2.1云狀色花
布面云狀色花,是噴射液流染色最常見的疵病,產生的根源有二方面,一是噴射液流染色機染色方式的缺欠;二是染料上染性能的缺欠。
(1)噴射液流染色機染色方式的缺欠。
噴射液流機染色,織物的運行方式是,染色織物通過導輥進入噴嘴,利用循環(huán)泵產生的液壓,將織物送入輸布導管,而后從機尾送入缸體,并隨著染液緩慢地向前推移,到達機頭后,再通過導輥進入噴嘴,從而形成環(huán)狀循環(huán)。
問題是:織物從尾部進入缸體后,在浸漬染液的過程中,存在五個特點:
。1)織物基本呈繩束狀態(tài);
。2)約有2/3~3/4的織物浸于液下,1/3~1/4的織物浮于液面。(尤其是克重小的輕簿織物或親水性差的織物);
。3)缸體內的織物,其堆置狀態(tài)基本不變,并呈相對靜止狀態(tài);
。4)織物與織物之間,相互擠壓,堆置較緊密,(尤其是當織物的配缸量較大時):
(5)織物在缸體內,靜止堆置的時間較長,(國產機車速較慢,當每管配缸700~800m時,一般要3~4min左右才循環(huán)一次。特別在染某些布面嬌嫩的織物時,如錦綸在正面的錦棉斜紋,錦棉直貢等,為避免擦傷,往往有意減慢車速,則堆置的時間更長) 。
生產實踐表明,以上特點,是噴射液染色容易產生色澤不勻的根源之一。
原因是顯而易見的。因為,織物在浸漬液吸色固色時,織物呈繩束狀,相互擠壓,緊密接觸,又相對靜止較長時間堆置,再加上部分織物外露于液面以上,這就必然要產生以下問題:外層織物的表面,染液流動更新的速度快,而內層織物的表面,染液的流動更新速度則慢得多。
由于織物內外表層染液的交換更新速度,客觀上存在著差異,織物內部的染液濃度總是低于主體循環(huán)染液的,所以,當所用的染料,上染速率較快或者加料操作不當,就很容易造成染料分配不勻而色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