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 染坯前處理、染色后整理工藝的控制
染色用坯除了要求退、煮、漂、絲光充分以外,特別強調“一致”性。即原坯來源、退漿效果、煮練效果、漂白白度、絲光效果都要一致,否則都會產生色差。此外,染色后整理工藝控制不當也會產生色差。
2.3.1 不同產地的棉纖維成熟度不同,染色性也各異;同一紡織廠不同批次的坯布上漿成分及上漿率可能不一樣,退漿效果也會不一樣,自然會影響染色,產生色差。所以,同品種不同批次的坯布也應分開處理。
2.3.2 前處理要求退漿凈、煮練透,毛效在8 cm/30min以上,要求均勻一致;染特別鮮艷的顏色要求白度好,染一般的顏色要求白度一致;絲光充分,效果均勻,尤其是洗堿干凈一致。
2.3.3 前處理效果不勻,也會產生左中右色差,最常見的是中間得色深,兩邊得色淺。因為不同染料對前處理差異的敏感程度不一樣,而出現(xiàn)的左中右色差,即使采用均勻軋車也難以調整。所以,前處理軋車左中右壓力的一致性、各處加料的左中右均勻性不可忽視。
2.3.4 染色布后整理時也可能產生色光變化,導致前后色差或左中右色差。如柔軟劑、防水劑、防皺劑等處理會產生色光變化,常出現(xiàn)增深或泛黃、泛紅等現(xiàn)象;織物后整理需要熱定形處理,而許多活性染料在高溫下會產生色變,棉纖維也會因高溫而產生泛黃現(xiàn)象;而定形時左中右溫度不勻,則有可能產生左中右色差,定形機運行過程中溫度不穩(wěn)定則會導致前后色差。
3 結束語
3.1 對原坯進行分類控制。根據不同生產廠家、批號進行分類,在化驗室做好相關分析。
3.2 嚴格控制前處理質量。將退漿率、毛效、白度、pH值、絲光鋇值和干濕度等質量指標控制在較小的波動范圍內(根據工廠實際能力制定具體定量參數)。
3.3 合理選擇活性染料配伍。盡量選用同類型活性染料,充分考慮染料的親和力、耐堿性、反應性的近似性等問題。收集相關技術資料,建立檔案。
3.4 正確使用染色助劑。如合理使用防泳移劑可以減輕烘干工序波動對色光的影響,根據染料特性,選擇不同的固色堿劑用量等。
3.5 嚴格控制軋染各項工藝參數。車速、溫度、壓力和濃度等都要控制在較小的范圍內,染液和固色液的溫度也應相對穩(wěn)定;充分利用蒸箱U型管控制蒸箱汽壓;穩(wěn)定控制水洗、皂洗的水量及溫度等(所有工藝都要求有定量參數及允許誤差范圍)。
3.6 染色前對必須后整理進行變色試驗,重視染色后整理工藝的控制,防止染色后色差的形成。
來源:百度文庫